2013-10-14 Hello Cities | 編輯室報導
2012年甫成立的台灣設計品牌Organs without body,前身來自七年級設計師顏寧志Andy Yen的「沒有身體的器官」系列畫作,本身浸潤於藝術創作已是十年有餘的Andy ,學生時代起作品即參加過大小展覽 ,並在2009年創立自由人工作室,目前是朝向展演空間、平面設計至立體服裝多方位創作的跨領域藝術家。
本次Hellocities訪問到Andy,為讀者們一探新銳設計師的創作歷程,看Andy如何由繪畫轉朝服裝設計完成他的跨界發展,詳情請見本篇的訪談整理內文。
問:我們得知你在「沒有身體的器官」這個系列已投注了多年的時間,當中創作的心路歷程可否向我們做番簡述?
在大學二、三年級時我畫的是油畫,當時教授指出我的作品受到前輩大師的影響過甚,希望我找出自己作畫的獨特性,但對於像我這樣自小學到大學長期學美術的學生來說,過去吸收眾多的知識與經驗既是我的養分,卻也是我創作上的包袱,要找到自己的風格並不是那麼容易。
那時候我決定將注意力轉移去嘗試其他種類的創作,作畫的部分暫且視作玩樂,然後到戲劇系去修課、跑去南藝大修電影等多方接觸不同的領域,直到某天我回去看從前的作品,發覺以前隨意創作的作品與顯微鏡下的生物解剖畫面有些相像,而且幾件作品之間在用色、造型上可看出延續性,隨而想到是否我可以用生物生長的邏輯來看待我的創作。同個時期大學裡正好在提跨領域的想法,我且取生物學的概念模式,幻想說如果顏色擁有生命,再拿到顯微鏡底下可能會是如此呈現。
多數人會以為我的畫作是構圖在先,但我在這個系列從不構圖,而是憑著自己的感性選擇當下看到的顏色,先以色塊發展到一定的型態後,我才去想如何連結他們。起初我還害怕翻過了生物圖鑑後自己在作畫時會受到干擾,後來證實我的畫雖然模樣像生物,但他卻是我藉著同樣的邏輯所發展而出的全新作品。
問:你為什麼替此系列題名作「沒有身體的器官」,介紹一下其意涵與由來。
這個系列的名稱取自當代美學家德勒茲,他所提出「沒有器官的身體」此一概念,而我研究過他部分的理論後,據此將他的概念反推回去──德勒茲的原意是將人比喻為一付軀殼,他會隨著欲望的填入而變化為不同的存在,而我的作品則是反過來在追尋著可以依附的對象,就如同沒有身體的器官,都是要找到一個身體。而我預估起碼需要在這個系列耕耘十年的時間,才能將我的創作理念與創作模式歸類出一個脈絡,未來我希望能幫這些目前只有編號的作品命名,或是為他們寫一些故事。
「沒有身體的器官」作品實物
然而很多藝術圈的朋友不太能理解我這樣的想法,認為每個創作者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我將自己定位成生物學家,現階段我需要時間去蒐集、累積我的資料,之後才有辦法實行下一步的分類分析,可以說我的創作是從感性出發,發展的過程則是理性的進行。況且不少的藝術家一輩子就經營單一個風格,而我只要這個系列的發展結果還是未知,就會繼續做下去。
問:過去你多次以此系列作品參展,漸進打通了你做為藝術創作者的知名度,在你看來「沒有身體的器官」對你的創作人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我是在大四畢業前就發展出這個系列,在學生時代就找到並開始自己的創作目標,這是我比多數人要幸運的一點,「沒有身體的器官」當時也很快就找到畫廊合作,畢業的那年再到藝術博覽會參展。不過我在創作風格上相對地比較吃虧,由於我這個系列作品本身的裝飾性太強,若是不向參觀者說明創作的理念,多半會將作品誤認為只是在追求美感的呈現。
有一次我到印度去駐村結識了一些朋友,在讓他們看過自由人的網站和我的作品後,他們覺得這兩者的狀態頗為相似,我才發現如同我的創作是用小的色塊單位去組織成較大的器官,自由人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單位組成一個團隊。因此我回頭反思我的作品,領悟到我必須讓大家看到它背後的創作過程,參觀者如果了解作品中沒有構圖,而是一塊塊顏色組織起來的,他們觀看的經驗與感受就會很不一樣。
我在發展系列的過程中也曾經受到指導教授的強烈反彈,指出我的作品與草間彌生、百水的畫風相似度過高,當時受到教授的刺激之後,我便一口氣做出約有一百件的作品,因為我認為我在作品中也許使用了和草間彌生類似的元素,但不代表兩邊的作品內涵就是相同的。想不到我卻是因為在學時累積大量的這些作品,之後的我才能四處參展累積我的資歷,所以我非常感激當時的指導教授,讓我發覺到當創作者累積作品的量越大,你就會慢慢懂得在其中調整你與他人不同的特點,就能看出自己的創作與他人間的差異。
問:美術系畢業後你選擇到實踐大學,轉而攻讀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這對你在創作上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刺激呢?
我在服裝設計剛入門的時候,常在技術層面上遇到挫折,設計學院要求作品的精準度,一公分就必須是精確的一公分,不像唸美術時談到長度只是約略的概念,這類有關服裝設計的技術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其他還有研究所的課程,所以今年是我研究所的第四年要準備畢業。但是這四年裡我仍然持續在做創作,還曾經在新生時期被學長姐誤認作多媒體動畫組的學生,因為我雖然衣服做得慢卻還是一直在畫圖、展覽。
同時我的創作也加入了研究所老師的建議,像是我有一系列多媒體作品,便是將我的繪畫作品轉成影像打在人體上,當時我還未能掌握如何將設計轉換成衣服結構,老師便推薦我使用投影機替代,意外地幫助我拉出了一條新的創作支線。
問:關於你未來作品的發展,目前有什麼計畫嗎?
我希望「沒有身體的器官」能成為一個品牌,並且是一個以設計風格起家的品牌,而不是掛著我設計師名字的品牌。我認為一個打出設計師同名的品牌,設計師本身非得具備極其特殊的設計風格,能讓人不必看標籤就認得出是他的作品,而我樂見的是這個品牌能被他人去發展,就好比LV或Burberry,當他們的品牌核心保持不變,每一任設計師的引進就是在替品牌發展新的樣貌。所以我目前努力地在丟一些創投的提案,希望有企業來投資這個品牌,我負責做設計就好。
Andy目前進駐在台中勤美文創聚落LAB的工作室
未來我希望把「沒有身體的器官」做成台灣的自創品牌,只要風格建成之後便也不侷限於服裝,可再朝向寢具、生活用品等方面拓展,重點就在產品的品牌化,讓產品成為創作的延續,再透過這些不同的發展回頭鞏固這個品牌。總歸來說我希望讓這個品牌可以做到永續發展,不會因設計師的離開或異動而失去品牌的動力來源。
在台灣成立設計品牌不是一項簡單的目標,對此你自己有什麼規劃或應對之策嗎?
關於品牌未來受矚目的程度與資金來源,當前的這兩項是我較為擔心的問題,可能我的作品目前所得到的反應不錯,但無法評估他未來會走到什麼樣的位置,而創立品牌的資金也不會少於做創作的花費,必須期待將來能遇到不錯的合作夥伴或團隊的支援。
現在我則是積極地參加國外的比賽,譬如時裝週或服裝比賽。先前所上的曲家瑞教授曾向我們提過,她認為台灣是有設計品牌的市場但不是現在,她鼓勵我先往國外發展,眼下國外市場對我的作品接受度也比較高。我自己的規劃也是傾向於先把自己的作品做好,完成後再去開發曝光的機會,今日我讓自己先做足充實的準備,等時候到了我能夠展現出不只是服飾,並含括空間創作、畫展,把握每一次的時機不斷地發酵。
自小學就踏上創作這條路、見識過各式挑戰,然而現在你擁有了自己的代表作,且同時跨足多種藝術創作,想請問過程中讓你覺得創作最辛苦的地方是?
對我來說,做創作最辛苦的是要跟現實抗衡,由於你無法預期他的實際效益,在過程中你要學會如何去等待、去堅持,你也會需要有別的謀生技能來支持你想做的事,畢竟並非每個創作者都能迅速成名,然後以創作為生。我自己就有過作品多到家裡放不下,在同學生日時,就直接拿自己的作品當作禮物的經驗。
當上研究生後我曾經去一般的公司上過班,發覺自己這一生無意做個上班族,我的志向是自己創業或以創作為生,先以一些平面或網站設計為生再繼續做創作,即使賺得不多至少我想為我自己而做。選擇服裝設計的用意,有部分也是期望能把我的創作轉化為實際上的回饋,然而後來我發現事情其實並不容易,若是我用這個系列作品去製成服裝,雖然形式上比畫作更容易被市場接受,不過考慮到設計的特殊性,仍然需要一些時間等待作品被市場所接納,因此我認為創作者最辛苦的地方,是你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去度過際遇好壞不定之間的落差。
問:最後讓我們聚焦至夢想這件事,已經是實踐好手的你有什麼能提供給後輩的追夢建言嗎?
我自己的座右銘是「Think like a man of action, act like a man of thought.」,行動時要像個有思考能力的人,思考的時候也不忘行動力的重要。我自己思考事情的同時會賦予它執行力,也因為如此,很多時候機會都是我自己找來的。譬如當時我在大學時期就爭取到和畫廊合作,得到一個較有優勢的發言機會,即是因為我當時決定了這個系列已足夠成熟,我想用它在台北辦一次個展,便著手寫信寄給當時所有我想合作的畫廊,請他們來參觀我的作品,沒想到而後其中一家畫廊來到我的個展,也就開啟了雙方合作的機會。
不過在合作以後,我很快察覺像自己這麼年輕的藝術家,即便到畫廊展出也不會有太多人有意願買你的作品,因此我就再調整模式到熱門的咖啡聽去展示,先讓大家認識你之後再走向商業模式。我相信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就要馬上思考後續該如何調整,想到後則要立即去做,因為當時不去做就會擱置在原地,並且在付諸行動的時候也要持續地觀察調整。
然而比起多數的創作者我的確分散了許多精力,譬如還要兼顧到自由人藝術團體的發展等等,我可能一次要做完五件事,自然我每件事只能做到七十分的程度,發展的速度也會比專心做一件事慢得多。但我的家人朋友建議我要拉長到十年來看,彼時五件事就會各有累積,而這就是我想同時發展的創作多樣性,因此行動力在其中極為重要,我確實做到了很多,但也浪費了很多的時間,時間管理會是我想再加強實踐的自我控管技能。
安地羊 Andy Yen創新品牌Organs without body募資號召:
10/16之前,沒有身體的器官需要你「挺身捐軀」穿上台灣的設計生命力!
為支持新世代的設計力,Hellocities熱情推薦擁有亮眼個人風格的新銳設計師安地羊 Andy Yen。極具獨創性與藝術感的Organs without body系列服飾,在成熟的圖像創作之上加入服飾與人體共同生長的概念,Andy Yen的創新服飾品牌以拓展台灣時裝至國際為目標,期盼支持台灣本地設計的朋友們支援贊助。
於活動截止前資助Organs without body,將回以包含品牌服飾等各式系列設計作品
作為禮物,並附上11月首場品牌服裝秀之邀請,為品牌募資的同時,也希望為每一件沒有身體的器官找到賞識他的身體主人,讓更多人認識Organs without body的設計。響應活動請至這裡
了解品牌細節與風格可至Organs without body官網
2013-06-02 自由時報 | 文/記者林孟佳 攝影/記者李惠洲 台中報導
在金典綠園道商場規畫一百坪空間的勤美文創聚落LAB,分成五個創作空間,各有不同設計師或團隊主導,範圍從服裝、產品設計、攝影、雕塑、繪畫到裝置藝術,部分空間多為展示作品用,即日起有一年的時間,民眾可以預約來此參觀,還可以與忙碌的藝術家近距離面對面接觸,甚至參與藝術家的創作,實際讓創意在地發想,就地實現,讓台中又多了一處藝術新指標。
LAB 1 螢光服裝創新意
大學研讀美術系、研究所讀服裝設計的顏寧志,擅長將美術結合於服裝上,將各種平面創作轉換成服裝圖騰,作品有一系列的衣服、褲子、套裝、洋裝、西裝等,並做出螢光的效果,讓緞面與雪紡紗材質的服飾有新的詮釋,並以自創品牌Organswithout body勇闖服裝界。
LAB 2 生活小物好好玩
由三位成員組成的生活小物文創團隊「ink」,以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為出發點,將貼近生活的小故事做成有趣的小物,開啟每天生活中的新體驗。知名的圍兜兜系列設計成建中及北一女的制服樣式,創作發想是父母們總希望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於是以第一學府為象徵,讓小孩能從小就耳濡目染、積極求進步;而做成筊的形狀的橡皮擦,靈感來自學生時代如果考試不會可能就以擲筊來決定,答案寫錯後悔了,還能夠用橡皮擦把答案擦掉。
LAB 3 來到立體平面藝術
原本是玩樂團的好友,也是創作路上的好伙伴。許廷瑞的廢鐵雕塑與藝術裝置靈感多來自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將金屬、木材、皮革等複合材質運用在大型裝置藝術上,另外,他也支持流浪貓就地誘捕、結紮再原地放養的TNR計畫,將這個理念發揮在貓碗的創作上;而總是木訥的黃傑夫,其攝影作品總是以細膩的觀察拍攝出動物犀利的眼神,並擅長以光源錯亂的方式,表現出社會現實面。
LAB 4 繪畫的異想世界
美術系畢業的劉耀中,創作靈感來自於閱讀、電影等,擅長運用各種壓克力原料、油畫等能夠重複堆疊的材質,用繪畫畫出創作者本身看世界的角度,作品可見畫面的衝突、故事的荒謬以及生活上的瑣事紀錄,像在搭車時看見乘客的後腦勺,覺得很有意思,便創作了「我曾經在那裏」,看不見乘客的正面表情,不知道他在看什麼?引發令人遐想的趣味。
LAB 5 金屬雕塑藏寓意
七年級雕塑家賴冠仲,跟隨知名雕塑家余燈銓老師從事大型公共藝術創作已有十多年的經驗,總戲稱自己是在從事藝術界的重工業,運用上千度的高溫熔化各類金屬,再加以雕塑。創作多與自然有關,如作品「點水」以水的流動為出發點,認為水相當柔順,又能配合其他容器改變形態,而流動的水具有洗滌心靈涵義,希望「點水」能讓生活中的小感動成為建築空間的大感動。
2013-05-24 工商時報 | 記者曾麗芳 台中報導
由勤美集團與太子建設共同投資的「金典綠園道」商場,聯手打造「勤美文創聚落LAB」,將商場占地100坪的空間,作為台灣第一個藝術設計家長期進駐商場的文創新聚落,昨(23)日已正式啟動。
第一屆駐店藝術家力邀到藝術設計新銳好手,包括顏寧志、莊騏鴻、許廷瑞、劉耀中、賴冠仲等,跨領域涵蓋服裝、產品設計、雕塑、攝影、繪畫、裝置等專長,將於今年暑假展開創意駐店實驗計畫。勤美集團近幾年來展現豐沛的文創表現,從勤美誠品綠園道、勤美術館及金典綠園道商場,儼然成為台中人文創意聚落及文化指標。金典綠園道表示,借鏡日本東京澀谷Shibuya-HIKARIE百貨將創意空間與商場結合的成功經驗,預料商場結合創意空間的經營,將成為近年來台灣百貨商場的新趨勢。
金典綠園道表示,「勤美文創聚落LAB」期許成為中部創意工作者匯集交流想法的平台,也可望將成為繼東京之後,台灣第一個以藝術設計能量長期進駐商場的新指標。
2013-05-21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 記者黃村杉 新北市報導
文化局局長林倩綺鼓勵更多藝文團隊申請進駐板橋435藝文特區。(記者黃村杉攝)
「5月藝術天Lets Color 435」活動25日起至6月2日在435藝文特區辦理,文化局長林倩綺20日與進駐團隊在記者會中一起宣告啟動。指「5月藝術天-Let’s Color 435」活動,規劃有「藝術裝置」、「藝術創作體驗」、「Color狂潮.藝術市集」、「藝文表演」、「彩色電影」與「主題展」等多元內容活動,希望大家一起來「Let’s Color 435!」。
林倩綺表示,「五月藝術天-Let’s Color 435」活動,「藝術裝置」部份,邀請Candy Bird、安地羊、許廷瑞、賴士超、Ahdia等5位藝術家透過觀察,融合園區與環境,為435園區進行大變身計劃。另喜歡親自創作的大、小朋友,可在活動的星期六、日參與「藝術創作體驗」,包括「藝術面對面導覽與集體創作」、「色彩體驗工作坊」、「彩色童玩DIY動手做」、「塗塗抹抹」等體驗活動,可以與藝術家進行交流,還能享受創作樂趣,課程採免費、預約報名。
文化局指出,年輕人最愛的「Color狂潮.藝術市集」,將在6月1日、2日上午11點至下午5點舉辦,現場有50個攤位展售二手衣物改造的服裝、飾品與自創品牌的文創小物;主題展以「生活的色彩」為主題,規劃「色彩實驗室」藝術展覽,透過體驗混色、疊色與對比色等各式互動,認識色彩構成的原理,感受色彩好好玩;精采的「藝文表演」部份,則是在星期六、日由上半年度進駐的精靈劇團、新象創作劇團、極光打擊樂團等藝術團隊回饋演出。
另「彩色電影」部份25日將放映由國際大導演李安執導,並榮獲本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佳原創配樂獎等獎項肯定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而26日則是放映高彩度與溫馨小品的「小太陽的願望」,從一部故障的黃色麵包車、一場選美比賽開始,引發一連串無法想像的家庭旅行,全片以燦爛陽光、黃色汽車等明亮色彩帶給人光明與希望,時間都在上午10點放映。相關訊息可至435藝文特區臉書,或部落格http://banqiao435.blogspot.tw/查詢,或洽詢文化局29690366轉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