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第1580期大學報 | 記者廖庭儀 台北報導
顏寧志裝置創作《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以奔放線條與色塊,如細胞充滿生命力的在展間竄動活躍。
圖 廖庭儀攝
民國4年重慶南路上的洋式建築,在103年改造為孵育當代創意的台北好思藝廊。藝術家林書楷、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學生顏寧志與謝奉珍,9日發表開幕首展「存在的向度:當藝術介入空間」,透過平面、裝置與音像解構空間與物件關係,賦予觀者對重建老屋的想像。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看不見的世界。」林書楷以復古基調壓克力紅彩,融合改建前的「好思」洋樓與新城市樣貌,勾勒《陽台城市文明圖誌──陽台城市》。為突顯現代人緊湊的生活步調,林書楷以壓抑的情緒,將腦海中對古建築的想像,用文化圖騰的形式刻畫,周圍搭配柔和風景製造衝突感,讓觀者參與新舊空間的藝術想像。
紅、黃及綠色色塊在地面竄動,黑線條不規則地在牆上蔓延,圖騰爬滿玻璃、木椅與裝飾品。顏寧志利用壓克力、乳膠漆等媒材,創作裝置作品《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在尋求一種身體的建立。」藝術家堅持不畫草稿,依創作當下情緒流動,隨性揮灑色彩、用顏料與空間對話。他表示,無限延展的曲線彷若細胞不斷侵略,尋求生命寄託。
「聲音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框架,開啟更多對現實的想像。」甫從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所畢業的謝奉珍,剪接、重組改裝老屋現場的工程聲,創作《空間刺探六號機》。建築整修時,藝術家特地留下古老窗框與浴缸,同時攜帶錄音筆採集施工時敲擊、鑽牆及工人歌聲,透過跳躍性剪輯成多聲道音軌。展場中,音訊在隨意排列廢棄家具間物理反射,藝術家希望觀眾從聲音感受舊空間蛻變的過程。
好思藝文空間為城中區首座重建百年老屋,蛻變後的文創平台提供青年藝術家圓夢機會。除了三樓展覽,四樓亦有《家x影像故事》新銳導演影展,展至12月28日止。因藝廊位在三樓,觀眾鄭欣怡表示,爬上老公寓遺留的長梯,映入眼簾的是現代感展間,動線設計讓她有不停穿梭新舊時空的奇幻體驗。
2014-11-15 自由時報 | 記者朱語蕎 台北報導、攝影
志嘉建設於台北城中區首創文創平台,提供年輕創作者展演作品,供民眾免費參觀。
文創風潮興盛,建商也紛紛進軍,志嘉建設選在台北重慶南路的百年老屋,成立文化創意平台,首檔邀請20位年輕創作者,透過平面、裝置、音像等手法,進行2個月展覽,讓老屋活化,提供青年圓夢機會,即日起民眾可免費參觀。
志嘉建設於2009年買下城中區重慶南路商用大樓後,因都更整合困難,決定將老建物改造活化,成為文創平台,該建物命名為「好思」,設計師丁文玲保留老式建築元素,如:街屋動線、天井和洗石子面,並加上玻璃帷幕,重現當代美學和傳統之美。此次位於3樓的的「好思藝廊」,展出「存在的向度;當藝術介入空間」,邀請3位年輕藝術家創作展覽空間。
4樓的「好思影像」則提供影像創作者交流,首檔舉辦的「家X影像故事」展,邀請16組年輕導演,以「家」為主題,重新詮釋家的美學與多元觀點,志嘉建設董事長葉哲宏表示,5年前就在新竹經營藝文展演空間,還有兩個文化藝術基金會,「好思」提供藝術家發表平台和民眾親近藝術的機會,期望培育更多藝術文創人才。展出時間為平日早上11點至晚上7點,週一公休。
2014-11-06 瘋設計 FUN DESIGN | 台北報導
想在老台北城中心感受當代藝術能量?股票上櫃公司志嘉建設面對當今都更步調明顯放緩,在原有建築本業上,第二代葉哲宏致力建置青年圓夢舞台,結合集團創辦人、國際知名收藏家葉榮嘉長期贊助培育青年創作者之理想,十一月九日將在重慶南路書街上創立城中區第一個百年老建物重建、文化創意平台「好思」!
首檔共邀請近二十位年輕創作者,透過平面、裝置、音像等不同手法,於三樓「好思藝廊」及四樓「好思影像」進行兩個月的展出,邀請民眾免費參觀,親臨體驗當代藝術與百年建物的跨時空對話!
理想,盛裝每個藝術家的價值
志嘉建設創辦人、好思文化長葉榮嘉,除為建築師、教育家、創意人,更是默默推動藝術創作的理想實踐者,完整收藏世界當代藝術史重要作品超過三千件,含:朱銘、楊英風、徐冰、蔡國強、謝德慶、陳界仁、李明維等當代重要藝術家長期贊助藝術創作者與舉辦藝文活動,提供藝術家發表平台及民眾親近藝術的機會。
於今天(11月5日)開幕記者會中,葉榮嘉說:「很多人問我,用台北市中心、地價這麼貴的場所來辦年輕藝術家展覽,難道不會覺得可惜?這樣到底能不能賺錢?」他表示:「其實我們沒有考慮到賺錢,也沒有準備要賣,我想這個就是理想!」
第二代的志嘉建設董事長、好思創意長葉哲宏更進一步表示:
「藝術家都是用生命在創作,而年輕藝術家最需要的就是舞台,我們期望藉由這個場所,讓大眾能欣賞他們的作品。」「我們希望能藉由本身私人企業資源,結合既有藝術空間,將台灣創作人才帶到國際上,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和方向。」
這是我第一個非商業空間、老屋改建的作品,也是我這輩子最滿意的作品!
有別於一般運用舊有素材重現原建物的修復方式,好思空間設計師丁文玲說:「研究這棟建築物歷史時,發現當初一百年前他是棟台北最繁榮區域中的美麗房子,然而經過時代變遷與不同運用,原有強調美觀性的立面裝飾消失,僅剩強調功能性的均衡等比例柱式線條與窗戶位置。我們考慮不破壞房子結構、在既有面貌下賦予新功能,採取了最簡單的方式做所有的設計。」
空間保留了老式建築元素如街屋動線、天井與洗石子面,兼顧現代藝術展演功能性,並大膽地在原有立面加設玻璃帷幕,讓當代美學與傳統身影並置。君悅飯店舊有客房整修、台北松菸文創園區音樂廳及電影院總設計師丁文玲,有感於志嘉建設於搭建青年創作者築夢舞台之用心,免費贊助設計「好思」空間,她表示:「這是我第一個非商業空間、老屋改建的作品,也是我這輩子最滿意的作品!」
新銳時代最好的藝術展演空間
三樓「好思藝廊」承襲創辦人葉榮嘉四十多年來培育青年藝術創作者之精神,與第二代葉哲宏致力建置文化創意工作者圓夢舞台之用心,首次展覽「存在的向度:當藝術介入空間」,邀請三位青年藝術家:林書楷、謝奉珍與顏寧志,以當代年輕觀點於百年老建物中現地創作。
甫獲今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肯定的林書楷,以融合民俗神話與個人生命歷程的符號系統,交疊自然、文化與都市三種景觀,於白牆展覽空間展開未來想像;橫跨商業空間與駐村創作,服裝設計、影像創作至大型公共藝術的顏寧志(安地羊),大膽運用明亮對比色塊與流動線條,以如同生物細胞有機繁衍樣態竄流整個展覽空間,為原有老建物注入生動而明快的生命力;音像藝術家謝奉珍收集空間整修時所產生的施工聲響,編排重組聲軌、搭配整建拆除遺棄物件為音像風景,再次見證空間改造重建的痕跡。
創映者的交流平台,記錄土地最感動時刻
四樓「好思影像」旨在提供影像創作者映演交流平台,含:微電影、紀錄片、動畫到實驗片,首檔與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中誠品舉辦青春影展的策展團隊「未來電影日」聯手舉辦「家X影像故事」展,共邀請十六組年輕導演作品以「家」為主題,透過對於生活、家庭、自我等議題的觀察與探討,重新詮釋「家」的美學與多元觀點,如:甫獲今年第四十九屆金鐘獎美術設計獎的「慢吞吞小學」、講述深情丈夫過度思念妻子的「替生」等,帶領觀者從中獲得共鳴與啟發,並找尋自身對於美好家庭的答案。
整體活動免費參加,除週一休館,平日從上午十一時至晚間七時皆開放展覽,展期間周末更有精彩的導演映後座談會。於十一月九日(日)正式對外開放首日,下午二時特別邀請手風琴舞蹈家Lukas(陳勇成)及出身古典的小提琴家Johnny(莊力穎),以結合音樂、舞蹈、戲劇的多元表演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時空旅程,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好思中穿越過去與現代,後續並有針對首展的策展人、藝術家、導演對談。詳細資訊請上網查詢或電洽(02)2311-0158
2014-11-05 蘋果日報 | 倪浩倫 台北報導
重慶南路一段一向以書街聞名,但以後你除了看書,還多了不同的選擇。志嘉建設在該區打造文化創意平台「好思」,在近百年的建築物裡,展示當代藝術作品與影像。
「好思」位重慶南路一段131號,預計本周日(11/9)正式開幕,並採免費入場。3樓為藝廊,定期邀請新銳藝術家創作;4樓為影像中心,包括動畫、微電影、紀錄片或知名大師的作品。
記者會上,「好思」創意長、志嘉建設董事長葉哲宏說,藝術是能長久流傳的東西,「藝術家都是用生命在創作,而年輕藝術家最需要的就是舞台,我們也藉由這個場所,讓大眾能欣賞他們的作品。」首次展覽部分,藝廊邀請林書楷、謝奉珍和顏寧志3名年輕藝術家創作;影像中心則舉辦「家X影像故事」展,邀請16組年輕導演參展。
2014-11-07 民生報 | 陳小凌報導
【民生報訊】想在老台北城中心感受當代藝術能量?建築師葉榮嘉將自己的藏家經驗傳承給兒子葉哲宏,將於十一月九日在重慶南路書街上創立城中區第一個百年老建物重建、文化創意平台「好思」,致力建置青年圓夢舞台。
好思文化長葉榮嘉,完整收藏當代藝術史重要作品超過三千件,有朱銘、楊英風、徐冰、蔡國強、謝德慶、陳界仁、李明維等當代藝術家,長期贊助藝術創作者與舉辦藝文活動,提供藝術家發表平台及民眾親近藝術的機會。
葉榮嘉說:「很多人問我,用台北市中心、地價這麼貴的場所來辦年輕藝術家展覽,難道不會覺得可惜?這樣到底能不能賺錢?」他表示:「其實我們沒有考慮到賺錢,也沒有準備要賣,我想這個就是理想!」
第二代的好思創意長葉哲宏更進一步表示:「藝術家都是用生命在創作,而年輕藝術家最需要的就是舞台,我們期望藉由這個場所,讓大眾能欣賞他們的作品。」希望能藉由本身私人企業資源,結合既有藝術空間,將台灣創作人才帶到國際上,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和方向。」
揭幕首檔共邀請近二十位年輕創作者,透過平面、裝置、音像等不同手法,「存在的向度:當藝術介入空間」展,邀請三位青年藝術家:林書楷、謝奉珍與顏寧志,以當代年輕觀點於百年老建物中三樓「好思藝廊」現地創作。四樓「好思影像」提供影像創作者映演交流平台,含:微電影、紀錄片、動畫到實驗片,首檔與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中誠品舉辦青春影展的策展團隊「未來電影日」聯手舉辦「家X影像故事」展,兩個月的展期中,邀請民眾免費參觀,體驗當代藝術與百年建物的跨時空對話。
2014-02-04 Writing like an Asian
The photo above offers an example of street art by Andy Yen, the Taiwan-based artist. He is one of more than sixty artists to showcase their work in the six-week New Delhi Street Art festival this year. The image below is work by Harshvardhan Kadam of Pune, India, another artist whose work will be on display on the New Delhi streets.
In their photo essay, Aditi Malhotra and Enrico Fabian consider the diverse artistic perspectives reflected on the 30+ walls throughout New Delhi. The festival comes together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New Delhi-based typographer Hanif Kureshi, the Goethe-Institu, and the Italian and Polish cultural centers in the capital city.
Two weeks into the festival, nearly 30 dreary walls in New Delhi have been dyed bright. The towering headquarters of the Delhi Police and south Delhi’s Shahpur Jat residential area are among those to sport the new look. As the festival progresses, Hauz Khas Village, a trendy neighbourhood in south Delhi, and Tihar Jail, a high-security prison in west Delhi, are set to become the artists’ sketchbooks.
And are there particular standouts among the works so far. Here’s organizer Kureshi’s opinion:
The “best wall in the city” so far, Mr. Kureshi says, is the life-size mural of Mahatma Gandhi, the architect of India’s non-violent freedoms struggle, on the Delhi Police headquarters. Indian painter Anpu Varkney and German street artist Hendrik Beikirch, who uses the street name ECB, took five days to finish a black-and-white smiling face of Gandhi. Above, a camera on a drone recorded the artists paint the giant mural of Gandhi.
Take a look here for more artists at work and works of artists.
安地羊˙顏寧志
藝術家、Organs without body服裝品牌設計師、自由人藝術公寓負責人
是個極具渲染力的青年。採訪完的幾天,心中有許多的震盪,讓筆者(以下簡稱:黃)遲遲無法下筆,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界來說,他是個無法被輕易定位、多樣性的角色。對台灣新生代藝術界來說,你不可能沒聽過自由人,那就更應該認識安地羊˙顏寧志(以下簡稱:顏)。
「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就更不可能做了…」─ 正式訪談前,正在開車的他說著。
1985年出生於台中,兩年前對於中部藝術展演替代空間(註)的缺席進行反思,因而集結許多志同道合、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一起投入,於台中中友商圈附近租下並整理了整間公寓、成立自由人藝術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更提供國內外藝術家駐村的宿舍,不論從網頁、從自由人公寓觀看,都給人一種方向定位明確、系統完善、清新活力的風格。
顏:兩年內看著許多替代空間的成立與褪去,大家都以為自由人是一群有錢人才做得出來(微笑),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是非常辛苦的!定位明確外,要設立好公司營運的停損點,另外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該堅持的要懂的堅持,該做的還是得去做。
顏「常有人問我做的是設計還是藝術?」
有些人把藝術和設計分得太開,有些人則搞不清楚藝術和設計有什麼不一樣。我的觀點是:設計為藝術的其中一部分,若想著區不區分這件事,何不如思考他們之間如何合作?
現在講到藝術或設計就會提到文創,但大家真的搞懂了「文創」嗎? 並不是把圖案印在杯子上、T-shirt上就叫作文創,我認為:應該是「文化 / 創意」產業,同理,文化與創意之間又是如何運作的?並非用藝術或設計的觀點去看這麼簡單而已,這點很值得思考。
黃 「兩年內能有這麼完整的系統,還要持續自己的創作,平常怎麼安排時間?」
顏:我睡覺也沒睡得比較少(微笑)。其實我很羨慕許多藝術家們能專心在自己的創作上,為了維持公司的運作,我的作品生產力大概比他們慢三倍吧。
黃:但整體來看,你的「量」、「質」都很驚人!
顏:我覺得我時間規畫也沒有做得很好,我的時間都被很多種事務切得很碎,但最主要的還是做事情的態度,你有沒有檢視過自己使用時間的方式?或是你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哪裡?找到適合自己做事的方式很重要,善用零碎的時間就是我的方式。
黃:談戀愛呢?
顏:談戀愛是40歲以後的事。那時後不論心態和經濟狀況都算成熟了,也能真正享受愛情所帶來的愉悅,而非一再的糾結而去影響到你現在最應該做的事。
顏「大家都只來問我自由人的事。」
黃「自由人是大家認識你的其中一種方式。」
顏「一位印度策展人說我的作品在不知不覺中與自由人的精神相互貼近了。」
生命的歷程,影響著我們的當下與未來……
選擇/環境
與一般學生不同的經歷,顏寧志在高中時期就換了四所學校,公私立都有,並非家庭因素,而是自己的選擇。父母對他說:一旦自己做出了選擇,就要為自己負責。
顏:因此,面臨所有自己的選擇,我必須開始許多的衡量,當然也有做錯選擇的時候,那這時就要承擔起來然後想辦法解決。當別人在抱怨身處的環境很爛的時候,我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一天之中就有許多的選擇,閱讀是件重要的事,沒有閱讀資訊的能力,就沒有辦法累積思辨的能量,更無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主動出擊/ 一路上的貴人
黃:許多光彩的時刻,背後的努力是不為人知的,然而這一路上更要感謝許多貴人與機會來相助,但貴人不是去求就有的,而是被吸引過來的。
顏:沒有人有義務必須來看你的東西,毛遂自薦是很重要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會用更快速的步調去檢視自己的不足,而且我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申請的機會。有了這樣的歷程,不被看見也很難,雖然目前當然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我想我們兩個人其實在講同一件事,只是用不同面向去講。
黃:認同(微笑)。
送給畢業生的一句話:
我想,不管做任何事或創業的態度,有一句座右銘是我一直在奉行的: Henri Bergson,“ Think like a man of action, act like a man of thought.”思考的時候要像個實踐的行動者那樣的敏捷,而行動的時候,反而要像個思考的人那般的沉著而穩重。
替代空間:1969年最先出現在紐約,有別於主流場所(美術館/藝廊)的空間,替代空間的空間需要以「新」的概念去裝置,提供多樣型態、觀念的藝術形式進行展演,自由人也因此自許為「台灣新生代藝術培養皿」。
更多深入資訊可參考:1.連德誠,「替代空間,替代什麼?」,1993。2.姚瑞中監製,《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2011。